湖南安化芙蓉山,世界茶文化发祥地,农耕文化的源头,佛教沩仰宗发源地,安化唯一的唐宋贡茶基地。 自古芙蓉出贡茶。芙蓉山从古到今都在不断地为人类奉献好茶。今天请跟着笔者的脚步,走进芙蓉山吧。

在甲骨文中,“芙”是天子的“天”;“蓉”是黎民草民在山谷里居住的地方;芙蓉山就是古天子炎帝居住的王国。湖南,古称芙蓉国,站在芙蓉山上,可以看到炎帝的皇宫(炭河里遗址),看到四羊方尊、虎食人卣、人面纹方鼎(大和鼎)等一万七千多尊青铜器从这片土地出土,看到上古陶瓷冶炼的地方(窑都),看到山下陶澍出生地、曾国藩故居、左宗棠故里、胡林翼故居、罗绕典故居、毛主席故居、刘少奇故居、彭德怀故居。

芙蓉山山顶芙蓉寺、山下密印寺、中间广化寺是佛教沩仰宗的发源地。禅宗有“一花五叶”之说,沩仰宗为五叶之首。
据史籍记载,唐宋时,密印寺占地广阔,殿宇宏伟,传说极盛时有僧众3000余人,寺内铸有千僧锅、万斛洪钟,声震山野。历代著名方丈先后有宋空印法师、明彻当法师、清慧山大师等,前任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师,均为沩仰宗嫡系传人。

芙蓉山历代人文鼎盛,清道光年间乡贤黄国香曾撰联曰“从衡岳九千仞而来,披开一朵芙蓉,恍惚花中藏世界;望洞庭八百里之外,踏破几重云雾,依稀海上现蓬莱”更是将芙蓉山推到了绝美之境。明末兵部尚书尹三聘,因吴三桂之祸,登芙蓉峰之蚂蟥山(又名御香山)的白云庵剃度为僧,号“自明”和尚,茶山久恋、与仙茶为伴,终老林泉。清代道光皇帝老师、重臣陶澍是安化人,对家乡的茶叶感情至深。在北京翰林院为官时,努力把安化茶推向全国。在《咏安化茶》中有诗句云:“芙蓉插霞标,香炉渺云阙。”“芙蓉山顶多女伴,采得仙茶带露香。”“斯由地气殊,匪气人工巧。”“宁吃安化草,不吃新化好。”道出了陶澍对芙蓉山和芙蓉仙茶的牵挂与喜爱。同时,陶澍善于发现和举拔人才,与“湘军三杰”(曾国藩、左宗棠、胡林翼)关系十分密切,他在理学经世思想、改革思想、吏治思想、人才思想、爱国主义思想等方面,对“湘军三杰”产生了深刻的影响。陶澍因品仙茶而悟道,这也影响了左宗棠、林则徐、胡林翼、魏源、罗绕典等名臣学者,为湖湘文化与清朝政府的融合做出贡献。


1917年,在长沙读书的毛泽东,利用暑假,和同学游学,走宁乡,住密印寺,上芙蓉山,走到宁(乡)安(化)古驿道,经过芙蓉山的穿天界,在“东至芙蓉寺,西至碧岩溪”的指路碑前停下来,写下了《七律·登芙蓉山》,赞山水之灵气,发思古之幽情。1957年,由安化茶叶实业场场长杨开智(杨开慧兄长)委派方永奎来芙蓉山采集仙茶,研制安化茶送至北京。后毛泽东亲自回信称:这么好的茶,要让更多的人的喝到,今后要在山坡上多多开辟茶园。

宋熊蕃《宣和北苑贡录》记载:“安化奉圣的‘芙蓉仙茶’名列贡茶榜首”。明1391年,明太祖朱元璋钦点芙蓉山“芽茶”22斤,称“四保贡茶”进贡朝廷。清乾隆24年(1694),“旋令安化岁输贡茶,于芙蓉峰采摘谷雨茶,制成头贡细茶,年纳一百六十斤。”1825年期间,道光帝将陶澍所奉送的芙蓉山黑茶赐名“天尖茶”,并列为清皇帝专用茶。1000多年里,有60多位皇帝,从未间断过对芙蓉山茶的需求。




芙蓉山,是安化境内最高峰,海拔1428米;古称“青阳山”或“无射山”,由五大主峰组成,七十二峰环抱而成,平均海拔1083米,昼夜温差大,茶叶生长周期长,自然环境好,无虫害,无污染,达到有机茶标准。此外,茶树性喜潮湿,需要量多而均匀的雨水。芙蓉山纬度北纬28.8度,其独特的山地环境及亚热带气候带来的充沛雨量,最适合茶叶的生长,如此也有效的保存了茶叶内含物。芙蓉山最大的特色是表层大部分被“长寿石”冰碛岩所覆盖。冰碛岩是世界最稀有的石种之一,亦被人们称作“长寿石”,产生于6亿年前的“冰球事件”和“热室气候”事件。安化是世界上冰碛岩最集中的地区,约占整个地球含量的85%,被科学界称为“世界奇观”。在冰碛岩地貌孕育出的茶树野性天成,所谓“山崖野畔,茶树不种自生”,因为冰碛岩土壤中富含锌、硒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,所以茶叶内含的矿物质更为丰富,营养成分更加充足。茶圣陆羽《茶经》谈到茶树的生长土壤时说:“其生地,上者生烂石,中者生砾壤,下者生黄土。”此处所指的烂石便是遍布在安化芙蓉山上的冰碛岩。


由于这些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,形成了芙蓉山茶上乘的品质和香、甜、醇的口感风味。就像黑茶理论之父彭先泽,也在《安化黑茶》一书里特别提到,芙蓉山的茶叶品质优良,香气独特,自古有仙茶之美誉。芙蓉山茶业,扎根芙蓉山,在此坐拥万余亩有机茶园和3万平洁净厂房,取芙蓉山800米以上冰碛岩土壤原料,出品众多优质黑茶。

芙蓉山黑茶被作为国礼赠与给巴基斯坦总理等各国领导人和名人 湖南安化芙蓉山,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贡茶之乡,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文化财富。而芙蓉山茶业将继续传承芙蓉山茶文化,为您奉献最天然纯正的芙蓉山茶韵。